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盛煌注册 > 业务范围 >

ETF:从出海口驶向广阔大海 ——总编对话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

发布日期:2024-08-11 16:05    点击次数:68

经观ETF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从无到有,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广受欢迎,见证了市场的成熟与投资者的理性增长。作为中国ETF市场的先行者,华夏基金在ETF领域深耕多年。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与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郭宏超在第四期总编对话中深入探讨了ETF业务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筹备到繁荣:用长期坚持和努力,迎来市场认可和ETF业务快速增长转折点

经济观察报:境内首只ETF2004年底推出,但其实相关筹备应该更早?

李一梅:华夏基金1998年成立,1999年我们推出的第二只产品基金兴和(华夏兴和)就开始部分采用指数优化的方式运作。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指数投资和指数优化投资其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投资模式,我们也是关注到这一点,所以开始进行相关尝试。这些都为我们后来正式推出ETF产品做了一些积累。

经济观察报:当时中国投资市场仍以散户为主,在当时就开始考虑指数方面的投资思路是非常先进的。

李一梅:对,当时大家对于什么叫指数投资,为什么要做指数投资,有没有必要做指数投资这些都是比较是陌生的。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诞生于2004年,但其实在诞生之前我们已经做了长期大量的准备工作。ETF产品开发复杂、专业性、技术性强。在当时证券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ETF产品开发面临诸多法律制度和实际运作的障碍。在当时的环境下做ETF实物申赎、股票认购、折算机制,都面临破天荒创新性的挑战。还涉及在系统上怎么交收交割、中登和交易所怎样配合、证券公司如何改系统等等,都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首只ETF为什么会选择跟踪上证50指数?

李一梅:早期市场还未发布上证50指数,各家基金公司ETF产品的开发基本围绕180指数进行。2004年1月,上交所推出上证50指数。针对这两个指数,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上证50指数为蓝筹股指数,成份股规模大、流动性好,更容易复制,而且上证50指数与上证综指相关度高,在市场代表性方面相较180指数并不逊色,同时成份股只有50只,风险控制相对更为容易,以上证50指数为标的推出ETF有利于申购赎回、实现跟踪偏离度和误差最小化,更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综合考虑了上证50指数的代表性、风险控制优势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后,我们决定选择上证50指数进行ETF产品开发。

经济观察报:上证50ETF首募规模是否超预期?

李一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募集目标是50亿元,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目标。最终上证50ETF卖了54亿元,总得来说我们很好地实现了更高的目标。

当时发上证50ETF,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天时方面,当时市场持续低迷,新基金发行非常艰难。地利方面,上证50ETF的销售是第一次没有银行参加的销售,可以说当时还没有成熟的ETF销售渠道。人和方面,当时ETF作为境内的新鲜事物,投资者理解和接受成本很高,即使专业投资者都对ETF不太了解。都说名字里有数字或有字母的基金产品难卖,上证50ETF既有数字又有字母的,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种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顶着压力去做了这件事,并且最后的实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经济观察报:在当时的背景下,第一只ETF发这么大的规模,你觉得有哪些因素所促成?

李一梅:一方面,交易所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比如,当时由交易所牵头在全国各地做了非常多的路演;另一方面,各证券公司也展现出了对于创新的支持,对此我们非常感激。

经济观察报:ETF发展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一梅:ETF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先,当时市场很重要的事件是股权分置改革,这在任何一个国家ETF运作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特殊环境要求我们在ETF的运作上必须极其谨慎,以严格的风险控制来应对。也是当时的经历让我们提炼出了ETF服务的核心——ETF就是要用尽全力才能让投资者的投资感觉到毫不费力。

后来股权分置改革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主动管理基金展现出了极强的超额收益能力。这样的市场环境对指数基金成长空间构成了一定的挤压。再者,从投资者结构来看,当时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TF市场的快速发展。

经济观察报:华夏基金ETF产品规模过2000亿元是哪年?

李一梅:2021年。

经济观察报:2000亿元还是很重要的节点。

李一梅:我感觉ETF像生命体,每个ETF会慢慢地长成自我循环的生态,所以ETF的发展是有跃升的。跟咱们现在说训练AI大模型会有跃升有一点点像。

经济观察报:ETF现在已经成长为市场中的参天大树。

李一梅:是的,ETF规模和市场占比确实在大幅提升,但是相较境外市场,ETF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超越红海竞争,走向广阔大海

经济观察报:当前ETF创新空间在哪?如何创新?

李一梅:的确,最近几年ETF供给侧迅猛发展,丰富与充裕程度快速增加。但我们认为ETF产品仍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比如,从产品层面,可以探索更优质的宽基指数,探索如何精准定义行业及其发展阶段,持续优化行业指数。此外,客户运营和整体生态圈的陪伴,也必然伴随着机制的创新与生态构建的革新。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现有框架内寻求突破,更需要前瞻性地布局未来。我们认为创新植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但可能不是像ETF诞生初期那样颠覆性的从0到1,从无到有的创新。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并管理“迷你”ETF?

李一梅:ETF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的资产谱系中的一环。在评估ETF时,我们要从更宏观的多资产、全能型资产配置角度审视其必要性。如果某一类资产在我们的资产组合中缺失,我们就会积极创设这类ETF,以完善资产布局。

2013年华夏基金率先推出了五只行业主题ETF,其中有两只产品因规模原因最终被迫清盘,其中就包括新材料ETF。现在看新材料ETF是很有投资价值的产品,却很遗憾地倒在了黎明前。后来我们积极与监管沟通,强调ETF作为工具的特殊属性,并提议在不增加投资人额外费用的前提下,由公司自身承担部分费用,保留这些“”火种”。所以我们看待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回到本源,只要某类资产是值得被定义的,且其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市场情况,就应当保持其可用得状态,等待市场时机成熟,相信它们终将在资产配置和市场行情的推动下,被投资者所看见并认可。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ETF市场的“卷”?

李一梅:在海外,随着指数基金产品的不断推出,尤其是当某指数基金发行至第四、第五只时,往往其他基金公司就不会再跟进象。转观境内市场,同一指数下往往能吸引二三十家基金公司竞相发行产品,最后造成了“卷”的效果。我不是特别喜欢“卷”这个字,最后是负向的才叫“卷”,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这种竞争形成群聚效应,再加上媒体的助力,让投资者的目光聚焦到某一品类,成功地进行了投资者宣传和投资者教育,那其实形成了很正向的效果。

另外,目前的这种“卷”更多地聚焦于已有的指数的产品创设层面,希望我们后面的“卷”是“卷”谁能创设出更好的指数,谁能定义出更加实用、好用的投资工具。我们不再去“卷”单一指数产品,而是共同探索如何为不同投资者量身定做他们所需的ETF组合。我们根据不同投资人的需求,绘制出“千人千面”的投资图纸,把ETF和投顾结合在一起,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现在我们可能还在出海口的地方竞争,大海就在前面,未来我们万箭齐发,乘风破浪。

经济观察报:刚刚您有提到指数创新以及投顾模式,华夏基金在这两个领域是否已经有所布局?

李一梅:是的,但我们的布局不仅限于ETF。在投顾服务上,我们并不局限于仅使用ETF作为工具,而是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什么品类对投资人更有利,更适合,我们就采用什么品类。

经济观察报:在ETF“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一梅:现在大家对于指数工具性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在‘走出去’‘引进来’的需求中,指数变成了最容易或者是最先被选择的方式。华夏基金旗下规模排名靠前的ETF产品中就有很多与海外市场投资紧密相关的产品。现在通过基金互认机制,海外投资者也能够便捷地通过ETF产品投资中国市场,ETF正变成一种天然的跨境投资纽带。

ETF是创设资产比较简便的方式,我们也希望无论境内外投资,当主动管理能力需要建设的时候,ETF能成为先导性的产品创设路径。通过ETF让世界更加便捷地看见中国资产,也让中国人投资全球资产变得更加容易。

普及ETF投资,共荣市场生态

经济观察报:站在2001年,是否想过ETF会有如此大的发展?

李一梅:我们其实没有一次战略规划真正看到了这个时代带来如此大的机遇,我们的市场是在超预期的发展,我们的机遇也是超预期的状态。

经济观察报:ETF在当今资本市场扮演着什么角色?

李一梅:ETF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我认为不容忽视但亦不应过分夸大,它其实还是一个工具属性非常强的品类。

首先在于其独特的交易属性——高流动性、低费率及高度透明性,这些优势降低了投资门槛,能够更好地帮助大众参与投资。

同时,ETF的发展需要好的指数,背后需要优秀的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ETF天然地扮演着优化资源配置的角色,引导资金流向那些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领域。

公募基金一肩挑实体经济、一肩挑人民获得感,ETF就以这种独特的优势,不仅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特别为科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ETF市场发展趋势?

李一梅:首先,“新国九条”中特别提到了ETF,这无疑对ETF发展视一个重大利好,对于ETF的创新以及整个生态体系的持续优化都会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

其次,随着市场机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包括国有资产、保险机构、银行理财以及财富管理机构等,它们对于运用ETF作为投资工具的兴趣和意愿也在日益增强,这种趋势也为ETF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者,近年来个人投资者在ETF领域的参与度也快速提升。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使用ETF这一工具时,ETF的流动性、活跃度以及整体规模都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也将成为ETF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投顾团队和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相信,ETF将在投顾服务中扮演核心角色,同时投顾团队和平台的建设,也将反过来促进ETF产品的不断研发和优化,特别是推动长期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为ETF市场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观察报:对投资者,您有哪些ETF领域的建议或提示?

李一梅:ETF是一种简单而且高效的投资工具,希望每一位投资者都能勇于尝试ETF投资。一旦你开始运用ETF,便会发现这个产品不仅操作简单、极其便捷,而且费率低、透明度高。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你解决在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便与焦虑,为投资增添更多的信心与乐趣。

经济观察报:对于同行业的其他专业人士,您有哪些建议或想法希望分享?

李一梅:首先非常感谢同行,正因为你们的不断加入,让中国ETF队伍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在交流借鉴中我们也从优秀的同行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影响着华夏基金这几年的发展轨迹,促使我们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未来大家能齐心协力,共同呵护ETF生态圈,推动ETF产业更好地发展。



我的网站